您好,欢迎您来到农村之声网!
1.矿质营养学说 1840年,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伦敦英国有机化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《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》的著名论文,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。他认为,植物生长发育不是以腐殖质为营养物质,而是以矿物质为营养;进入植物体内的矿物质不是偶然的,而是为植物生长和形成产量所必需的;植物种类不同,对营养的需要量也不同,需要量的多少可通过测定营养正常的植物的组成来确定。矿质营养学说揭示了植物营养的本质,标志着植物营养学科的建立,同时推动了化肥工业的发展。
2.养分归还学说 19世纪中叶,在矿质营养学说的基础上,李比希等人进一步提出,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,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,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,使土壤养分减少。土壤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“养分库”,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,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,使得土壤变得贫瘠,为了维持土壤肥力,就必须将作物带走的养分通过施肥的方式归还于土壤。
3.同等重要、不可替代律 对农作物来讲,大量元素、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同等重要、缺一不可的。缺少某一种微量元素(尽管它的需要量很少),仍会出现微量元素缺乏症而导致减产。作物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都有一定的功能,相互之间不能代替。缺少什么营养元素,就必须施用含有该营养元素的肥料,施用其他肥料不仅不能解决缺素的问题,有些时候还会加重缺素症状。